文章

Reading | 读《且听风吟》

  • 推荐指数::star::star::star:

封面

昨天(2 月 3 号)去西北书城闲逛,在四楼小说区转了好几圈不知道看啥书,主要是因为在书城估计不会待太久,好多书估计都看不完。最后发现《且听风铃》这本书看着就薄,红色的封皮也引人注目,作者还是村上春树,于是拿起这本书,找到一个人少的角落坐下来开始阅读。

书是真的挺薄的,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。全篇读下来,感觉故事线有点零碎,几乎就是想到哪写到哪,有些散漫。整体的感觉就是林少华的翻译是真的不错,其次是因为只读了一遍,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竟然几乎已经忘记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了 :joy:

实际上我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经 2 月 14 号了 hhh。拖延症晚期 电子书上又看了一遍

我高中的时候读过村上春树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感觉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还是非常明显的,这里借用林少华先生的话:简洁明快,爽净直白,节奏短促,切换快捷。以及还有对性和死亡的毫不遮掩。

《且听风吟》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,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描写倒都挺有趣。比如鼠虽然是富人,但还是讨厌有钱人;主人公与在酒吧卫生间遇到的醉酒女郎的情节也很有意思;文章的对话也写得挺自然。整本书洋溢着淡淡的伤感,主人公在小的时候沉默寡言;谈过 3 个女朋友,最后逐渐淡忘她们的面庞……。整本书还有一个特点——距离感。读下来感觉每个人的心中总是有一些隐秘的角落,很难诉诸语言。这里再摘录林先生写的序:

之所以出现距离感,“说到底那是因为尽管我身上有想写什么的欲望,却又没什么东西可写的缘故。这也不想写,那也不想写,如此一来二去,题材就一个也没剩下——虽说不是剥洋葱皮——总之不知道写什么合适,于是心想那么就随意排列语言好了,看它们到底能表现什么。”结果竟成就了他文体的一大特色。话又说回来,随意为之的文字往往发自内在的天性,而天性无疑最为恒久和稳定,所以这种距离感成为村上始终一贯的文体特色也并不奇怪。

我还看了看这本书的书评。喜欢的人特别喜欢,不喜欢的人完全读不懂 :joy:,感觉乱七八糟的。个人读下来也是感觉有些随意凌乱,倒也不至于讨厌,所以要是推荐的话,暂时先给 :star::star::star: 吧。谁知道什么时候再读会引起共鸣呢。

“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,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。”

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。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,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。

我们要力图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,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,无论用怎样长的尺都无法完全衡量其深度。

据当时的记录,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五日指翌年四月三日之间,我听歌三百五十八次,性交五十四次,吸烟六千九百二十一支。

谈论死去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更何况是年纪轻轻便死去的女郎。她们由于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华。

相反,苟活于世的我们却年复一年、月复一月、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。我甚至时常觉得;每隔一小时便增长了一岁。而可怕的是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

高中快毕业时,我决心把内心所想的事项只说出一半。起因我忘了,总之好几年时间里我始终秉承这一念头,并且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果真成了仅说一半话的人。

我们是在时间中彷徨,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。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,只是风。

一切都将一去杳然,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。

如果有人问:幸福吗?我只能回答:或许。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。

“白昼之光,岂知夜色之深。”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